预制菜“国标”上线一周年真的都符合标准了吗?浙产预制菜如何竞逐中高端市场新赛道
一年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范围以及不得添加防腐剂等进行了明确规范。实施一年来,市场上销售的预制菜情况如何?对预制菜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未来如何更好发展?
在杭州萧山区某大型超市预制菜销售区域,市场监管部门正在检查相关产品。除预制菜的进货查验记录、供应商资质、检测报告等内容外,还重点查看了产品配料表。
“大部分的产品它是没有标明‘预制菜’这个产品类型,一般是速冻调制食品为主。我们可以通过看配料表,像这个产品是没有防腐剂的,但是它有一些食品添加剂。”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副科长陈爽说。
检查中,执法人员对六款预制菜产品进行了检查,均未发现配料表中含有防腐剂相关成分。
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副科长陈爽表示,下一步杭州将加强预制菜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严把原料质量关。同时加强预制菜流通经营企业的监管,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保证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虽然包装上的标准都符合相关规定,但不同的预制菜包装,标注的产品执行标准类型却并不相同,有的是GB开头,即国家标准,有的则是SB开头,即行业标准。据了解,去年3月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已进行了明确,但是截至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不仅让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都缺乏执行细则,也有可能影响执法部门的监管效率和力度。
据了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目前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并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逐步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
据了解,《通知》实施一年来,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一系列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相继出台,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非防腐保险技术的研发,冷链运输技术研发,以及相关产业园区建设,冷链运输设施建设等。”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莫艳清说。
一方面是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一方面则是相关的可操作性规范还未出台,专家表示,已实施的《通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预制菜的生产标准等,同时,预制菜有什么样的使用范围、如何确保监管到位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规范条例,以此来提升公众的信任与整个行业的信心。
专家建议,在健康规范的发展基础上,预制菜行业还可以进一步扩容,形成“预制菜+”的发展模式。如近年来,地方美食已逐渐成为带动地方文旅市场的重要推手,预制菜行业可瞄准这个领域,生产一批口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味纯正、营养健康的“伴手礼”特色预制菜,一方面可以拉动文旅消费,另一方面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美食对于“预制菜+”产业的重要性方面,杭州目前已出台了加快推进杭帮菜研发和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杭州将以知味观等9家企业为首批预制菜产业示范企业,预计在今年培育10家以上预制菜龙头生产企业、100家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千亿元以上。
那么,预制菜究竟是怎么做的呢?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杭州两家预制菜企业看看。
在余杭区的杭州知味观工厂,记者看到,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制作杭帮菜美食东坡肉。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预处理、切块、调味、蒸制等多道工序。
“我们要通过超高压冷杀菌的技术,进行锁鲜包装,锁鲜包装后,我们口感的还原率能达到97%点多。”杭州知味观工厂生产总监单乃法告诉记者。
据了解,通过建立128道杭帮菜标准化工艺数据库,目前知味观已完成了龙井虾仁等26道名菜的工业化转化。在还原经典的基础上,还通过借鉴川菜、粤菜的工艺,对预制菜的风味进行提升。眼下,年轻人对预制菜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企业也希望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推广杭帮菜。
“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杭帮菜的技术研究中心,专门对我们浙江特色特别是杭帮菜一些高端的菜品进行研究,我们在做原料基地的选择,在安吉、海宁都建立适合我们做预制菜的工业基地,然后专业的大师级的厨师,他们来进行研究细化,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杭州知味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维新表示。
而在萧山区的宝盛智能农业产业园,全自动鲜切蔬菜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中。记者看到,将新鲜蔬菜和水果放入生产线,经清洗、切割、处理和包装等多个环节,很快就能生产出方便快捷的净菜产品,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也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品质一致。据了解,该生产线万余吨。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来实现供应链的全过程监控,提升运营的全过程管理。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净菜产品。”杭州宝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斌峰介绍。
接下来,杭州将通过建立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区、加强预制菜品牌认证等多种方式,推进杭帮菜研发和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有人力挺,有人排斥,但预制菜作为餐饮业的蓝海,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与潜力。如何让行业发展更标准、更规范?让“预制”菜更加明明白白上桌?不少消费者也给出了他们的意见。
比如,建立可追溯的标准化流程,从食材的采购到生产的生产链变成监管链,细化链,将每份预制菜都标注原料产地、加工日期,做到冷库温度实时看、厨师健康证亮出来、冷链车轨迹倒着查,确保菜品源头可查。真正让预制菜从“不得已的选择”变成“安心的选择”。
其次,可以借鉴药品行业的GMP认证模式,建立分级认证制度。餐饮终端若使用预制菜品,应在菜单、包装等环节增加标识,对商家以现炒现做为卖点却使用预制菜的做法应该予以监管,让菜品明明白白上桌。
再者,对校园、社区等特殊场景的预制菜应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差异化的食品安全标准。例如,校园预制菜的保质期要求不超过24小时,确保新鲜;老年餐需标注适老化营养配比,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要严格规范冷链运输和复热温度,保障食用安全。
最后,监管要动真格。可以建立预制菜生产企业动态档案库,实施“备案+飞行检查”制度,重点检查原料来源、添加剂使用、卫生条件等,对于违规企业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要上行业“黑名单”曝光,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安全的选择。
政府部门规定不准添加防腐剂,说的不错,能做到保质期几个月,甚至一年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