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他向总理提出关键建议抗美援朝结束可能会延迟几年!
1950 年,朝鲜半岛战火燃起,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奔赴前线,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
而在众多英雄中,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或许并不像黄继光、邱少云那般家喻户晓,但他却在关键时期,向总理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这个人就是刘居英。他究竟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何说没有他,抗美援朝的结局或许会被改写?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毛主席说:“抗美援朝这次战争,我们还是存在三个问题的:一是能不能打;二是能不能守;三是战士们有没有得吃。”战争中,后勤保障关乎战士“有没有得吃”及武器弹药供应,是胜负关键因素之一。
当时中国条件困难,但全国上下为后勤支援凑出大批粮食、棉衣、药品。不过抗美援朝是特殊战役,异国作战变数大,美军凭空中优势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补给线月,刘居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东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负责组织指挥抗美援朝前线物资运输和铁路抢修工作。
刘居英上任后,迅速投入工作。他深入前线考察铁路运输,发现志愿军后勤运输面临困境。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对铁路运输线疯狂轰炸,试图切断补给线 月的 “绞杀战” 期间,美军出动飞机 5.6 万余架次,投弹 19 万余枚,造成巨大破坏。
同时,铁路运输还面临材料短缺问题。国内工业基础薄弱,铁轨、枕木、桥梁等材料供应不足,运输线保卫力量也严重不足,难以抵抗空袭。这导致志愿军物资供应不足,战士面临饥饿和装备匮乏危机,武器弹药也无法及时补充。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亟待解决。
1951 年 1 月 22 日,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在沈阳召开,周总理亲自主持了这场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前线后勤运输的严峻形势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忧心忡忡。刘居英作为负责后勤运输的关键人物,在会议上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忧虑。
刘居英深知,解决当前后勤困境的关键,在于提高后勤线的战斗力,不能再被动挨打。他眼含热泪,激动地对周总理说:“我们需要人手、需要材料、需要保卫铁路线的高射炮!” 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直击问题的核心。
他的建议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他在前线的深入调研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在之前的工作中,他亲眼目睹了美军轰炸给铁路运输带来的巨大破坏,也深刻体会到了战士们在物资匮乏下的艰难处境。他明白,只有增强后勤线的防御力量,才能保障物资的顺利运输。
周总理听完刘居英的建议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拍板同意。周总理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也信任刘居英的判断和能力。随后,周总理迅速调配了三个高炮师,负责维持后勤线的运转。这一决策,为后勤运输带来了转机。
刘居英也立下誓言,一定要带领战士们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中央对刘居英寄予厚望,决定让他这位后勤线的总指挥,直接前往朝鲜坐kaiyun手机网 开云登录网址镇,全面负责铁路运输和抢修工作。
得到周总理支持后,刘居英回到朝鲜战场。他组织运输、抢修和高射炮兵三个指挥部协同作战。在刘居英带领下,战士们日夜奋战在铁路运输线。面对美军轰炸,刘居英想出 “顶牛过江法”,火车过桥时,把火车头取下,在桥两边,一个车头在桥前拉,另一个在车尾顶,解决桥梁承重不足问题,让物资顺利过桥。
他还发明 “赶羊过路法”,几列火车提前隐蔽在安全区,白天前后一起出动,每列火车尾部安排后勤兵敲响弹壳或钢轨给后车报警,避免 “追尾”,最大化运送粮食弹药。
刘居英注重铁路抢修,组织抢修部队在敌人轰炸间隙迅速抢修。一次,一座铁路桥梁被美军炸毁,抢修部队迅速赶赴现场,冒着炮火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天亮前修复桥梁。在刘居英和战士们努力下,志愿军后勤运输得到改善,突破美军封锁,构建起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作战提供有力保障。
在刘居英和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志愿军后勤运输得到改善,突破美军封锁,构建起 “钢铁运输线”,为前线输送物资。粮食、弹药、药品等及时送到战士手中,为作战提供保障。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火力猛攻,志愿军物资消耗大,后勤补给至关重要。刘居英指挥运输部队顶着炮火送上大量物资,战士们顽强抵抗,取得战役胜利。
刘居英还完善和创新后勤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物资调配和管理机制,培养后勤人员,打造专业高效队伍,使后勤保障工作走上正轨。正是有刘居英等英雄及无数后勤战士,志愿军才克服困难赢得抗美援朝胜利,捍卫国家尊严领土,赢得国际地位尊重。刘居英虽不在前线冲锋,但后勤功绩不可磨灭,他的名字和事迹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