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官方登录入口

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在西安举行-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咨询热线 —025-8651368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行业动态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6513689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创业园科技研发基地寅春路18号-A523
邮箱:98677698@qq.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在西安举行

发布时间:2025-01-02 23:51:11 点击量:

  10月23-26日,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大会由国际腐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rrosion Council, ICC)、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萧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等单位共同协办。

  据了解,国际腐蚀理事会成立于1959年,世界腐蚀大会由国际腐蚀理事会组织召开,每三年举办一届,首届会议起始于196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世界腐蚀大会是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盛会之一,有“腐蚀科学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这是自2005年第16届世界腐蚀大会后,中国再次主办世界腐蚀大会。

  本次大会主席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ICC理事会中国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担任。来自42个国家的腐蚀科学与防护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1400多位代表出席。

第22届世界腐蚀大会在西安举行(图1)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ICC章程和制度,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本次大会向中国李晓刚教授和法国P. Marcus教授授予“Marcel Pourbaix奖”,该奖是ICC最重要的奖项,于1995年4月20日在布鲁塞尔设立。现场,ICC主席Emma Angelini教授向李晓刚教授和P. Marcus教授颁发了“Marcel Pourbaix奖”证书和奖章。

  大会共收到950余篇报告摘要,分别在不锈钢腐蚀、生物材料腐蚀、考古和历史文物腐蚀、大气腐蚀、表面处理和无机涂层、核电腐蚀、腐蚀监测、摩擦腐蚀、海洋生物污染与防护技术、智能腐蚀控制、缓蚀剂和阻垢剂、海洋腐蚀与防护、阴极保护、电化学、增材制造金属腐蚀与建模、石油天然气与新能源材料腐蚀与防护、功能涂料、金属涂层、耐高温材料和涂层、轻合金和有色金属腐蚀、应力腐蚀开裂、微生物腐蚀等23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共收到124篇墙报投稿,许多优秀青年学者采用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成果。经组委会组织评选,评选出优秀墙报和人气墙报共48篇。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展示会,30多家企业展出了各自的新成果,学会荣誉理事长陈光章研究员、理事长李晓刚教授、秘书长程学群教授参观展台并与展商代表交流合影。

  大会得到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陕西省科协等国家和地方部门,以及美国材料保护协会、欧洲腐蚀联合会、英国腐蚀学会、德国腐蚀学会、澳大利亚腐蚀学会、韩国腐蚀学会和世界腐蚀组织等国际学术团体的大力支持。(柯轩)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时代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孔照胜:以学促干重实践 产教融合谋发展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Copyright © 2024 开云木材防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4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