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用的“枪”是用什么做成的?并非铁棍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各种善用长枪的猛将,他们手握一柄长枪,在敌军中挑刺拼杀,十分勇猛。
虽然这句话是游戏中的一句台词,但其出自三国时期,曾七进七出救阿斗的赵子龙!
当年赵子龙靠着一柄长枪,在曹操军队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勇猛无比,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人物。
赵子龙的亮银枪在剧中吸人眼球,是可以和张飞的“丈八蛇矛”、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相提并论的神兵!
同样使用长枪的名将还有上将马超,作为曾经的西凉铁骑首领,身骑战马,一柄长枪,所向披靡。
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哪怕只长一寸,在战斗中也能夺取先机,率先击中敌人的身体。
再加上古代经常骑马作战,刀剑都太短,但无法有效地击中敌人,所以武器的长度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大都用硬木制成长柄,然后在一端绑上利器,用来冲杀。
而且形状各异、又大又长的矛头在刺进敌人身体后,很难拔出来,导致长矛变成了“一次性”用品。
这在战场上是非常致命的问题,一把武器,不能重复使用,那冲上去就是自杀式袭击。
他们首先做的就是缩短柄部长度,将其缩短为与人站立伸臂后等齐,保证了武器的使用方便。
在汉朝时期,长枪便得到了无数精兵猛将的认可。古人逐渐开始抛弃又长又重的长矛,开始向长枪靠拢。
早期的长枪是没有红缨的,但后人在战斗中发现长枪虽然善于作战,但经过长期战斗后,手柄会被血水沾染,变得滑腻,无法有效握持。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大家都想得到一柄制作上乘的“长枪”。
但是非常遗憾,大部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这样的“长枪”,就像大部分士兵无法拥有狙击枪一样。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了,一柄“长枪”而已,造价能有多贵,怎么可能和现代的狙击枪相提并论!
首先,长枪注重挑和刺,在使用过程中多以双手握枪为主,以左手为支撑点,右手握尾端。
首先从最简单的格挡说起,如果想要格挡,那就要保证枪柄的坚韧性,不能被刀剑一劈就断。
在冷兵器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金属冶炼技术不成熟,别说普通人了,就算地主土绅都很难弄到这些金属。
但在古代,铁的质量还不如青铜呢,无论是在防锈还是在韧性方面,都很难满足要求。
所以人们只能从木材中选取,一部分人选择沿用过去长矛的制作材料,采用硬木,比如榉木、柘木等。
但是很快人们发现这些硬木也存在种种缺点,因为一味的“硬”就意味着韧性差。
但柘木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生长周期慢,十分珍贵,寻常人家根本买不起。
想要又硬又韧,还得便宜,很多人又将目光转向牛筋木,其属性又硬又韧,也适合做枪杆。
虽然牛筋木的产量高,但在南方的牛筋木生长速度快,木质密度低,大都不能用作枪杆。
既然解决了材料的问题,那是不是可以将长枪普及到军队中,让大部分士兵都可以用上长枪了?
但是,推广长枪依旧很难,因为它的制作工艺太难,普通士兵根本不会做,也没时间做!
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使用长枪的高手可以“抖枪花”,枪身是柔软的。
因为在战斗中,抖枪花可以迷惑敌人,在刺中敌人的时候,弯曲的枪身突然伸直,其动力势能将达到巅峰。
想要拥有这样的韧性,即便用最好的柘木都很难做到,这时候就需要在加工长枪的时候做文章了。
大家都知道竹子的韧性是最好的,如果能将木材和竹子融合在一起,那将极大提高枪身韧性。
这些竹子无论是在抗拉强度还是屈服强度上,都是木材的两三倍,将其阴干,然后劈成薄如牛皮的薄竹片。再找来一根上乘的木棍,将其打磨光滑干净。
再找来一根粗毛竹,将其掏成中空,里面灌满桐油,把之前裹好竹片的木棍放进去。
经过数月的浸泡,使其油脂全部浸入竹片和木棍中,保证其遇水不腐,干燥不裂。
此时的竹片经过长时间的捆绑定型,竹片已经有了弧面,可以保证完美贴合木棍。
再次经过数日的阴干,保证牛胶粘固牢靠,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精细打磨,此时便形成枪杆的雏形。
虽然竹木都已经泡过桐油,还用牛胶粘牢,但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依旧有脱落腐烂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加强枪身结构,还需要用蚕丝和麻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绳等材料,紧密地缠绕一圈,再次保证枪杆的坚韧性。
然后在表面上刷上生漆,进行防腐处理。最后,要反复打磨上漆三遍以上,保证枪身光滑无暇。